2022-07-18 - admin
讓AI盤點2024年十大最失望AI產品:有理有據令人信服
【CNMO科技】科技圈永恒的主題是“喜新厭舊”。2024年,一個個新潮舊憾的故事就這麽發生了。
曾經風光無限的手機廠商漸漸淡出大眾視野。但2024年,它們並沒有選擇沉默,至少在百元機這個市場,沒人再動它們的蛋糕。當年的“中華酷聯”格局猶在眼前。多年以後,當大廠們朝著高端市場進發,金立、酷派卻掉到了百元機市場,令人不勝唏噓。

這一年,一些熟悉的手機配置也悄悄消失了。百瓦快充雖然驚豔,但似乎卷過頭了;2億像素攝像頭也未能成為主流,畢竟實用才是硬道理……其中一些不乏亮點,如今正慢慢退出曆史舞台,為更新的技術或方案讓路。
機圈的格局似乎已有定論,車圈則是風雲變幻,有的造車成了,有的突然暴雷了,還有的是小透明,或許是在醞釀著下一次的華麗轉身。2024年上半年,車圈大佬從未如此近距離登上前台,這都要拜雷軍所賜。哪吒汽車前CEO張勇為此努力在學雷軍的營銷之道,頻頻露臉卻頻頻陷入爭議。當潮水退去,張勇也尷尬地回到了本來的位置。

2024年,是AI加速落地的一年,有成功的例子,也有令人失望的例子。如果讓CNMO來盤點2024年最失望的十個AI產品,內容可能有失偏頗,但讓AI來盤點呢?說說你認為的2024年最令人失望的AI產品,我們就以這個問題向文小言“討教”,下麵是CNMO得到的十個答案。
Meta的AI角色
紮克伯格夢想有一天Facebook或Instagram可以像一個統一的AI模型一樣運作。但Meta的AI角色未能達到用戶的期望,主要在於其互動體驗不夠自然和貼心,讓人感覺像是在與機械對話而非智能夥伴交流;創新方麵也顯得平淡無奇,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功能或創意,難以點燃用戶的熱情。

Ai Pin
去年11月,Humane推出了售價699美元的可穿戴設備Ai Pin,號稱能取代智能手機,通過語音指令就能拍照、錄像、問答和發送信息。它可以用掌上投影替代屏幕,觸摸板輔助語音操作,甚至可以像胸針一樣別在衣服上。

但Ai Pin從發布前就狀況不斷。在宣傳視頻裏,它兩次回答錯誤,讓公眾開始質疑其能力,公司不得不緊急剪輯視頻。到了今年4月,當產品終於發貨後,用戶的反饋卻是一片吐槽:運行慢、音樂播放不給力、投影儀在強光下失靈、發熱嚴重等問題層出不窮。更讓人沮喪的是,為了正常使用,用戶每月還得額外支付24美元訂閱費,否則設備就成了擺設。
Rabbit R1
Rabbit R1和Ai Pin屬於是穿戴設備中的“臥龍鳳雛”。今年1月,Rabbit R1一登場就火了,兩天內售出2萬台。
Rabbit CEO表示,Rabbit R1簡化了操作,無需打開應用,直接下命令就能完成任務,比如叫車。許多消費者被吸引,期待它帶來無縫的AI體驗。但也有聲音認為,r1功能有限,不能打電話、上網,還得依賴手機,吸引力不足。

實際情況是,Rabbit R1很多功能還在概念階段,實際使用中問題不少,如係統漏洞和性能不穩定。用戶體驗遠低於預期。更糟糕的是,R1還曝出安全漏洞,可能泄露所有曆史響應記錄,這讓它的聲譽大打折扣。
微軟Office Copilot
文小言稱,有用戶發現這款AI產品有時提供的建議並不實用,甚至誤導,尤其是在複雜的辦公場景中,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不是提高。
穀歌Bard
作為聊天機器人,它提供了有趣的互動,但在信息準確性、對話連貫性和個性化體驗上不如競爭對手,使得用戶逐漸失去興趣,未達到預期的用戶粘性。
索尼AFEELA概念車
索尼大法好,但索尼智能汽車未必好。索尼造車是出了名的慢,而小米汽車到明年年中就要發布第二款車型了。

AI認為,索尼概念車中的AI駕駛輔助係統和智能座艙體驗未能完全實現預期的功能,例如自動駕駛的可靠性問題和人機交互界麵不夠人性化,導致試用者的不滿。更令人失望的是,索尼將卡拉OK功能上車吹上天。Sony Honda Mobility會長兼CEO水野泰秀沾沾自喜表示:“在行駛過程中,可以跟乘客一起唱喜歡的歌曲,這將使移動中的體驗更加豐富。”但這個配置在國產汽車上已經不值一提。
WeHead
AI評價這款AI顯示設備利用虛擬人臉形象與用戶對話,但由於其“冷靜”和無表情的表現,整體響應時間較長,聲音聽起來更像Siri或機器人,用戶體驗不佳,顯得不夠自然和親切。

蘋果Vision Pro
今年2月,蘋果推出了首款頭戴設備——Vision Pro,定價超2.5萬元,這是蘋果迄今最貴的產品之一。

關於Vision Pro,市場反應褒貶不一。這款混合現實設備的用途似乎還在摸索中,不確定是為遊戲玩家還是專業人士打造。庫克也坦承,3500美元的價格標簽讓它更像是個小眾嚐鮮品,而不是大眾市場的選擇。AI認為,這款混合現實頭顯定價高昂,並且由於重量大、佩戴不適、應用程序生態係統有限等原因,普通消費者難以找到日常使用的理由,導致市場接受度不高。
Apple Intelligence
有調查顯示,47.6%的iPhone用戶認為AI是購買手機時的重要考量,但蘋果的AI功能似乎沒能打動他們。
報告顯示,73%的用戶覺得Apple Intelligence的功能“沒太大價值”,甚至“幾乎沒用”。問題出在“摘要”功能上——原本是為了幫你篩選重要信息,避免被海量通知淹沒,但現在卻因為“AI幻覺”而時不時出錯,讓用戶感到困擾。

第一批體驗蘋果智能的用戶已經抱怨連連,主要就是因為“摘要”經常搞砸。明明是為了節省時間,結果反而增加了煩惱。
關於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合作方,最近傳聞四起。之前大家都猜會是百度,但後來有消息顯示,蘋果可能在接觸更多公司,包括阿裏巴巴、百川智能、字節跳動、月之暗麵和騰訊。至少有6家公司在傳與蘋果洽談合作。看起來,國內用戶要用蘋果智能,還遙遙無期,這怎能不認人失望?
AI客服
現在,越來越多的商家用智能語音服務代替真人客服,但這招卻讓不少顧客直呼“不好使”。AI客服有時就像個“答非所問”的機器人,想轉接真人客服?難上加難!

用戶們反映,偏愛真人客服的原因無他,就是AI的能力跟不上。遇到像快遞失蹤這類棘手問題,AI客服隻能幹瞪眼。特別是對老年用戶來說,AI那套專業術語理解起來太費勁了,體驗感大打折扣。
寫在最後
2024年,科技圈的故事充滿了轉折與反思。從手機廠商的沉浮到AI產品的起落,這一年我們見證了技術進步的同時,也看到了市場的冷酷現實。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品牌,在追求高端化的道路上逐漸迷失,而百元機市場則成了它們最後的避風港。車圈的風雲變幻,讓我們看到了造車新勢力的崛起與隕落,營銷策略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了品牌的命運。
在AI領域,雖然技術日新月異,但不少產品卻未能達到用戶的期望。無論是Meta的AI角色、Ai Pin的硬件缺陷,還是微軟Office Copilot和穀歌Bard的信息準確性問題,都表明AI的應用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索尼AFEELA概念車、WeHead和蘋果Vision Pro等產品,則提醒我們,即使是最具前瞻性的公司,也可能麵臨技術和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。
2025年,我們期待看到更成熟、人性化的AI客服係統,能夠真正理解並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,而非簡單地重複預設答案。對於智能穿戴設備和混合現實頭顯來說,提升用戶體驗、簡化操作流程以及確保數據安全將是關鍵。智能手機市場可能會繼續細分,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。李想在最近的采訪中告誡雷軍:要想造車成功,All in AI就完了!這不無道理。2025年,造車圈仍然很殘酷,AI的加速落地對車企而言是個機會。
版權所有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
(本文來自於手機中國)
抖音視頻重複發(抖音視頻重複發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詳解)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KKR或出售日本連鎖超市西友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日鐵會長稱“決不放棄”收購美鋼計劃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特魯多宣布辭職:講稿被風吹走 遭記者追問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
KKR或出售日本連鎖超市西友

拖欠15亿的戴威再创业:用户狂喷、天猫先急眼了?